各位朋友,您是否也曾被包装上的“文字游戏”忽悠过?网购的“一品牛肉干”里没有牛肉,标着“树上熟”的水果却酸涩难咽。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消费陷阱,背后竟是一套“商标当广告用”的套路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“智商博弈”。
商标变“障眼法”,信任危机谁来买单? ,
当“一品牛”只是商标、“肉干”才是产品名时,消费者看到的是一整头牛,吃到嘴的却是豆制品。商家把商标和产品名“无缝拼接”,利用字体、排版制造误导,这究竟是“创意”还是“套路”?法律人士指出,商标的核心功能是区分商品来源,而非混淆视听。但现实是,一些商家将“土”“0添加”等暗示品质的词汇注册成商标,再与产品名“打配合”,让消费者掉进“认知陷阱”。
法规虽严,为何漏洞难堵?
我国《商标法》明确规定,带有欺骗性、易引发误认的名称不得注册。但审查员并非“预言家”,无法预判商标后续如何被“花式滥用”。比如“裕湘手擀”商标案,机器面标榜“手擀”,法院判决却出现分歧——有人觉得合规,有人直指误导。这种司法尺度差异,恰恰暴露了监管的滞后性。更棘手的是,像“土产品”缺乏国家标准,商家便趁机用“土”字商标营造“原生态”假象。
治标更需治本:让套路无处可逃
面对商家的“小心机”,光靠审查“堵”不住所有漏洞。业内人士呼吁,必须建立“注册-使用-监管”的全链条治理:
1. **消费者擦亮眼**:仔细分辨商标与产品名,看清配料表,别被排版“带节奏”;
2. **法律亮剑**:对已注册的误导性商标,公众可申请无效宣告,市场监管部门也需主动出击;
3. **行业自律**:企业若靠“抖机灵”透支信任,终将反噬品牌,唯有诚信才是长久之道。
商标本是品牌的“身份证”,不该沦为忽悠消费者的“障眼布”。根治乱象,既需要法律长出“铁齿铜牙”,也需要消费者“用脚投票”。毕竟,商业生态的健康,从来不是一场“谁比谁聪明”的游戏,而是靠规则与诚意筑起的信任基石。